吉林的送浆水习俗,中国南方没有送浆水的习惯
吉林的送浆水习俗,中国南方没有送浆水的习惯:导读:送浆水是丧葬习俗里的老例了,由于改革开放破除迷信,不少城镇己没有土地庙,所以报庙和送浆水合二为一,孝子孝女一起参加,仪式改换为大路口进行。那么,吉林的送浆水习俗是怎样的呢?中……毛豆运势网(http://www.maodou5.com)小编为你整理了本篇文章,希望能解对你有所帮助!
导读:送浆水是丧葬习俗里的老例了,由于改革开放破除迷信,不少城镇己没有土地庙,所以报庙和送浆水合二为一,孝子孝女一起参加,仪式改换为大路口进行。那么,吉林的送浆水习俗是怎样的呢?中国南方没有送浆水的习惯,这是为什么呢?和万年历小编一起去查询了解下吧。
墓地
吉林的送浆水习俗
吉林的习惯大体相同,那里的汉族也有报庙和送浆水的习俗。吉林汉族在为死者指路后,“服丧者齐集村外土地或山神或城隍等庙,焚香纸,献跪拜礼。礼毕哭归(去时不哭)。至灵侧,男左女右痛哭之,既而止泣起。如此者三,是曰报庙”。因为他们认为,“人死魂灵暂留庙内数日,且土地为一村之主,此殆报知其人已死,请好收留之,且示死者以不忍其去也”。此外,他们在死者入殓前,还要每日为死者送浆水,“自死至发引(或落棺),每日朝、午、夕三时,服丧者持稀饭至庙侧,绕而撒之,且连呼死者曰:出来收浆水。以谓死者能于此时饮食之以充饥也。撒毕哭归,如报庙礼”。黑龙江的情况也大致类似,在那里,人初丧到入殓之前,“丧主日三次赴土地祠,焚香醮奠,哭泣”,既需要报庙,也需要送浆水。
山西人也有报庙的习惯,翼城的丧家在向戚友报丧后,应设神位于本处城隍、土地庙,“先行告庙礼,然后焚纸人马、舆轿等而饯之,谓之送行。亦有到夜五更,入庙焚楮者,谓之烧鸡鸣纸”。在浮山等地,“终之次夕,在本院土地神前设香案,焚化楮钱,烧亡者在时所穿衣服,男女哭泣尽哀,名曰点化钱”。而在内蒙古丰镇地区,人死后第三天,亲戚、僚友悉来焚纸吊唁,名曰“烧纸”。是夜,用鼓乐哭讣于城隍庙,名曰“送灯”。而村民哭讣于五道庙,才名曰“告庙”。在安徽太和一带,老人过世,即焚楮钱于土神,曰报庙;无土神则于路口以土块压纸灰,曰“压魂”。
墓地
中国南方没有送浆水的习惯
在中国南方的广大地区,通常没有送浆水的习惯,但有的地方也有报庙的习俗。在广东潮汕地区,这种报庙称报地头。潮州人称50岁以上去世者为上寿。这种年龄的人过世,就需要报地头。报地头时,由村中宗亲的乡里老大或长者手持白色灯笼,带领死者的男性子孙穿着孝服到村头的神庙去报死。去时,死者的长子应手持一个内放有死者的庚帖和红糖、麻丝、香火等物的木盘。到庙里以后,乡里老大把木盘供在神灵面前,上完香,从木盘中取出死者的庚帖,对着神像报告说:“生从地头来,死从地头去,时辰念给老爷知。”接着念死者的生卒年月日时、享寿多少等。庙祝则根据乡里老大所报的享寿数敲丧钟,一岁一响。每敲一响,长子抽出麻丝一根,最终凑成一束,系于神座上。最后,乡里老大在神像面前焚化死者的庚帖和纸钱,给庙里送些香油钱,领着死者的子孙绕道回家,办理其他丧礼仪式。
欢迎转发给你身边有需要的人,是朋友就给他提供帮助!
声明:本文图片、文字、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,建议谨慎参考,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!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会做删除处理,谢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