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避席的原因是什么,避席表示什么
古人避席的原因是什么,避席表示什么:古人之间交往都有自己社交礼仪,尤其是面对老师还有比你阶级高的人,更要懂得一些礼节,不然容易被人说没有礼教。那么,古人避席的原因是什么?避席表示什么呢?想知道避席是什么意思,就来瞧瞧……毛豆运势网(http://www.maodou5.com)小编为你整理了本篇文章,希望能解对你有所帮助!
古人之间交往都有自己社交礼仪,尤其是面对老师还有比你阶级高的人,更要懂得一些礼节,不然容易被人说没有礼教。那么,古人避席的原因是什么?避席表示什么呢?想知道避席是什么意思,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。
古人
古人“避席”的原因是什么?
避席也称为辟席,它是东亚一种传统的交往礼节。以前,东亚人习惯席地而坐,当时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谦虚以及表示对客人的一种敬意,都要离开坐席伏于地,这就是避席。
关于避席这样一个礼节,有一个特别有名的故事,那就是“曾子避席”的故事。据《孝经》中记载,曾子是孔子的弟子。据说,有一次他在老师孔子那里侍坐,孔子就问他:“之前的圣贤们都有着至高无上的德行,奥妙精辟的理论,用来教导天下之人,人们就能和平友好地相处,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什么矛盾,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?”曾子听过之后,意识到了老师孔子是要给自己讲解最深刻的道理,于是马上从席子上站起来,急忙走到席子外面,毕恭毕敬地回答道:“我愚钝,怎么能知道,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。”
在这里,曾子赶忙离开席子就是避席,是一种十分礼貌的行为。当时,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知识和道理的时候,他立刻站起身来,走到席子外想听从孔子的请教,这是对老师一种非常尊敬的做法,也是出于一种礼貌的做法。最后,避席这个礼节也就逐渐流传了下来。
避席表示什么
避席亦作辟席,是东亚传统的交往礼节之一。东亚传统以前习惯席地而坐(中国在宋代以后才普及使用椅子),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,都要离开坐席而伏于地,这种做法便叫做避席。
古人
古代避讳的原则
一、国讳
国讳,故又称君讳、公讳。这种避讳等级最高,举国上下包括皇帝都要遵守规则。本来国讳只指皇帝本人和其父祖名字,后来范围逐渐扩大,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、皇帝的字、前代年号、帝后谥号、皇帝陵名、皇帝生肖等都被纳入这种避讳的范畴。
二、家讳
家讳又称私讳,指的是家族内部避父祖名的规矩。这实际上是国讳延伸至家庭的表现,一样象征着封建社会父权的伦理观念。可惜的是不少人成为了这种规矩的受害者,李贺显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,因父名晋肃,“进”与“晋”音同,犯家讳不能参加进士考试,纵然才华横溢也无法一展抱负,二十七岁便郁郁而终。
三、内讳
内讳又称妇讳,也是实行于家族内部,但不同的是家讳避的是父祖名讳,而内讳则是避母祖名讳,《礼记·曲礼上》有云:“妇讳不出门。”
四、圣讳
这种就是《公羊传》中所说的“为贤者讳”,是对封建社会推崇的圣贤的避讳,这种避讳的对象每个朝代都不尽相同,一般来说需要避的圣人就是老子、孔子、孟子等,在汉朝后皇帝的名字有时也被算在其中。
五、宪讳
古代下属官员对上司长官称“大宪”、“宪台”,所以所谓宪讳就是避上司官员的名讳。西晋羊祜逝世后,荆州百姓感念其恩德,便自发避讳,一律将“户”改叫“门”。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宋代陆游在《老学庵笔记》第五卷里描述的“田登作郡,自讳其名,触者必怒,吏卒多被榜笞。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。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,吏人遂书榜揭於市曰:‘本州依例放火三日。’”
六、个人讳
这种避讳相比而言没有统一的对象,一般来说都是官吏自己仗着权势而强行要求手下避讳,如果不避就要受惩罚。这种行为往往引得众人不满,官员强行要求避讳是为了体现自己的权威,最后却弄巧成拙令众人心中毫无敬意只有畏惧和厌烦,也是本末倒置。“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”就是最好的例子,州官叫做宋田登强行要求治下百姓避其名讳,百姓心怀不满便有了这句用来嘲讽表示不满的千古名句。
本文标题:古人避席的原因是什么,避席表示什么
欢迎转发给你身边有需要的人,是朋友就给他提供帮助!
声明:本文图片、文字、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,建议谨慎参考,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!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会做删除处理,谢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