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9年属性,我,家,曾,是,四,属,户
1979年属性,我,家,曾,是,四,属,户:老家邻居(妻姐)1979年建的房子 问顶摄 先说明一下,四属户是个中性词,自称四属户,毫无炫耀之意! 这个词让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,终于80年代,一般是指农村的烈军属和干部职工家属……毛豆运势网(http://www.maodou5.com)小编为你整理了本篇文章,希望能解对你有所帮助!
老家邻居(妻姐)1979年建的房子 问顶摄 先说明一下,四属户是个中性词,自称四属户,毫无炫耀之意! 这个词让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,终于80年代,一般是指农村的烈军属和干部职工家属。相应而生的还有“半边户”一词,指四属中以女方为户主,带着儿女在农村生活的人。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,我家就是军属,但那时候不需要也就没有四属户一词,1956年兄长复员回家务农,军属资格自然中止。后来,我参加工作,1971年结婚,又与兄长分家,成了四属户,并且是半边户。 古人云“事非经过不知难”,成为四属户后,特别是1974年秋天,到农村参加学大寨工作队后,我才体会到四属户犹其是半边户一家子的艰辛。 我驻的地方是陈王公社合兴大队,历来称“水家冲”,合兴是公社化时命名的。 支书大号陶和清,弟弟义清,是我高小时同学,在公社任广播线务员。陶母70来岁,身体硬朗,仅牙齿缺了几颗。她边掏米边与我拉家常:我们这里叫水家冲,其实是“干家冲”(意为缺水)……以前说煮饭是米放一把,红薯米紧瓦(意思是大米少,红薯米尽量多放些),现在红薯米也不够恰(吃)…… 她并非诉苦。后来生产队长告诉我:上年决算分配,生产队人均口粮是168斤毛粮。(毛粮,即带壳的,如稻谷等)而那时的城镇居民,是按年龄阶段定量,一般是每月24斤净粮,年288斤。我们下乡干部,每月36斤,年432斤。168斤,是我几年农村工作中遇到的最低标准,因而印象深刻。 我下定决心,一定要让乡亲们吃饱饭。在组长赵云英带领下,“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”,每天晚上都与大队干部开会至深夜一一由于都无钟表,也不知几点几分。 立冬时节的一天,工作队员到公社(应该是公社机关,当时都这么简称)开会,途中一个熟人告诉我,说是我家里带口信,我孩子病了,要我回去一趟。 会后我向工作队丁队长请假。 丁队长是从地财委来我县的,坐了一段冷板凳后,任生产指挥组副组长,刚任组织部长不久,兼任工作队长,听口音不知何方人氏,很多干部背后都是称他丁马列。“小孩病了?要请假?”他反问!“是的,丁部长。”我以为他未听清我的土话,恭恭敬敬地回答。 “你是医生吗?” “丁部长,我不是医生!”听了这阴阳怪气的话,我立即回答。 “不是医生,你回去干什么!你回去有什么用!一个人革命干部,不能只顾小家庭,要想大局,要有远大理想,要想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受苦受累的人,要想共产主义伟大事业……” 我不知道他的马列主义课会讲到何时,心急如焚,不顾礼貌,打断了他:“是的,丁部长,按照你的指示,我不请假了。” 孩子,病情,仍萦绕心头,挥之不去。回大队途中,我如实向赵组长讲了,那时她还没有孩子,但她以女性伟大的同情心,在组长的权限内,批准我请假一个晚上,第二天一早返回。 不足15华里,我一路小跑,很快就到家了。 进入家门,妻正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,一手抱着二岁半的女儿,一手斩猪草。 “小英病了,发高烧,我打了几个电话不见你回来,才找人搭信。” “没有人告诉我打电话(注)的事,今天听到信了才回来的。小英什么病?好些了吗?” “是出麻疹,今天退烧了!” 轻言细语,没有指责,没有质问,这时候的她,是那么温柔贤淑,那么通情达理。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女,离別父母弟妹的大家庭,嫁到这个陌生地方,赡养我年迈的双亲,抚育孩子,用她柔弱的肩膀,挑起这个家,左邻右舍,都是夫妻双双把家还,而她独自负重前行,无怨无悔。在孩子病了这危急时刻,她该是多么希望我能在身边一一而我却姗姗来迟…… 听到是出麻疹,我心稍安,伸开双手,去抱孩子,半睡半醒的她竟然拒绝我一一也许是我俩一起的时间太少了,她幼小的心灵里,我就是一个陌生人,也许是只有在母亲的怀抱里,她才感到舒服安稳踏实! 第二天天刚亮,离家时我交代她:“今天就别出工了,在家带小英!” “我已经三天没出工了,昨天就有人在骂:养他们这些跛脚骡子……” “別听那些闲话,现在不是农忙,完成20个劳动日就行了(注)。” “我要去出工,不愿听闲话。” 在与社员一起相处的日子里,我已深深感受到了农村的另一面:笑你贫,妒你富。我驻的生产队旧名陶家湾,男性全姓陶,自称“一个公公子孙”,二个半边户,按理说也算亲人,可是,这两个女社员都如同一些人的眼中钉,何况我们这五名杂姓的地方。流言蜚语是可以杀人的! “相见时难別亦难!”身临其境,我才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。我质问上天:你赋予我解救受苦受累的世界人们的职责,为什么不给我解救他们的能力?我连自家都解救不了…… 回到水家冲,在赵组长的带领下,大队干部、生产队干部和全体社员不分昼夜战天斗地,以粮为纲,还植树造林,挖渠道,开梯士,购置了三台柴油抽水机……工作队秋收前离开时,产量产值还是未知数。早稻是丰收了,但社员吃饭的问题,并未从根本上解决。 随后,承上级照顾,我被定编到家乡一一江南公社,回家的次数多了些,但依然是“半边户”。我还时常听到一些水家冲的消息。 我的同学,即陶支书的弟弟,这家四属户,生活安好。另外两家半边户,一个丈夫是株洲市工人,一个丈夫在离家100多里外当农村干部,两个年轻的女社员都先后离开了这个世界,因为喝了农药…… 1979年,我调入县城,国家关于下放户返城的政策出台,我的半边户问题也解决了。随后,土地承包责任制推行,“四属户”一词也完成了它的使命,退出了历史舞台。 (图片来自网络)(注:那时候个人打电话必须到邮电局(营业厅),农村只能接通到公社总机室。 农村生产队的成年人,都规定了一个月必须参加xx天集体生产〈俗称出工〉,一般男26天,女20天。有奖罚措施的。
欢迎转发给你身边有需要的人,是朋友就给他提供帮助!
声明:本文图片、文字、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,建议谨慎参考,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!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会做删除处理,谢谢。